包头市学校食品卫生情况调查

包头市学校食品卫生情况调查

一、包头市学校校内食品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吴茜[1](2020)在《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中小学生的健康情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中小学校医对学校的卫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从2003年SARS危机,2009年甲流及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的现状来看,肆虐的疫情就是中小学生最大的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卫生工作将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学校卫生工作已从最初健康教育、教学卫生监测、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学生体质监测等逐步扩大到食品安全、营养餐制定、控烟禁毒、心理咨询、伤害事故预防等诸多方面。另根据统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近七成发生在人群密集的学校,中小学校医对中小学校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中小学校医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本文查阅国内与中小学校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等相关知识,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平顶山市区内的中小学校医为具体的调研对象,通过对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现况的调查,从校医队伍的规模、专业知能、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总结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上海市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人员技能培养等方面汲取有用经验,力图以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化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平顶山市校医队伍建设不完善,突出表现为:校医人数明显不足,人员配备力度低;校医素质不均衡,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欠佳;校医岗位激励机制不完善,职称晋升机制不系统,考评制度不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不完善,校医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医队伍建设资金配置力度不足;学校卫生工作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构建不完善,校医管理制度不健全。2.平顶山市根据以上调研结论结合国内相关改革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政府部门联动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二、各学校因地制宜,健全校医操作规范和中小学生体检制度,制定校医卫生设备使用操作规范。第三、全面创新校医管理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校医工作环境。第四、设立新专业,提升校医准入水平,加大培训,多措并举,提升校医综合素质水平。第五、创新完善激励机制,通畅校医职称晋升渠道,提高校医薪酬水平,完善考核制度,完善校医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校医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化发展。通过以上对策和建议,建立起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医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卫生工作蓬勃发展,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吴小华[2](2020)在《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它与体育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主体,并与体育课相互配合,一起致力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课外体育活动分为校内与校外课外体育活动。其中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与坏,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小学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对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苏州高新区各小学都开展了一定量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但开展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校开展的校内课外体育项目“偏科”比较严重,足球项目每个学校都有涉及,而像武术和体操这类项目开展的学校则寥寥无几;部分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略显单一;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官方培训经验;学生是否能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受作业量和家长的态度限制较大等。为了促使苏州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更好发展,提出了包括推进更多体育项目走进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多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学生课堂效率,减少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帮忙做相关家长工作,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等建议。

张欣苗[3](2020)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提出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开发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以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故研学旅行成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而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为其顺利实施提供内容,若要开发各个地区特色研学旅行课程,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关键,因此,研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内容研究,二为策略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有哪些高中地理内容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内容进行开发?呼和浩特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以作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开发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行动研究,提出了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教科书,提出了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主题40项,课题45项;第二,开发出呼和浩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15处,其中自然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5处,人文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10处;第三,通过分析他人案例、设计自己案例、实施自己案例,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5条策略,包括:(1)开发宗旨: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根本目的;(2)开发内容:以乡土地理资源为出发点;(3)开发方向: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当地乡土地理实际;(4)开发形式:主题——课题——任务单;(5)开发方案: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师生交流,修改完善;第四,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方案组成,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目标、主题与课题、课程安排、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总结反思、注意事项和研学任务单等10个组成部分;第五,设计了5个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方案,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类。

李爽[4](2020)在《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拥有相对丰富的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具有广泛的就业机会,对农村牧区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吸引力。要密切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社会融入情况以及基本合法权益保障等问题,保障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依照国家关于流动人口方面的政策,借鉴区内外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相关经验,结合呼和浩特市实际情况,本文将对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从政治学理论视角出发,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开展了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研究。“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整理归纳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一章“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介绍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为本文的分析论述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第二章“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征、动因及影响”介绍了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第三章“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现状”概述了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体制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第四章“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论述了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经济权保障不充分、随行子女入学困难等。对原因的分析主要包括:工作理念、社会化程度、法治建设等。第五章“优化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路径选择”针对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论”指出了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了本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对未来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进行了展望。

赵霞[5](2020)在《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研究 ——以简阳市农村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这是我国一项重大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最根本的途径是搞好教育,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而农村初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频发,农村初中校园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学校已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净土了,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教育百年大计乃至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事业,安全第一。教育事业是我国百年大计,学生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位。让每一个学生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维护学生安全,是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建立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对于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必不可少,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它将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实践“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面对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频发这一现状,希望通过对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明晰有关农村初中校园安全的相关理念,找出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的多种类型、事故频发的原因以及研究出科学有效的安全防御和管理措施。本研究着重考察以下几个问题:1.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现状调查——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访谈和问卷结构说明、调查访谈和问卷结果分析;2.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学校原因、教育者原因、受教育者原因、社会原因;3.预防与应对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的措施——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监管、物防人防技防相结合、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学习、社会其他各部门积极认真履行相关职责等。同时,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以及个案研究等方法,以简阳市七所农村初中校园为调研对象,以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为主题,分析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的现状、发生原因以及研究出预防与应对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的措施。本文的研究秉承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来源于实践,一切又回归实践”的原则,意图为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工作提供借鉴。

刘静[6](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李红,田晔,江瑶[7](2016)在《我国学校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环境卫生状况与师生健康密切相关。本文从饮食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个人卫生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我国学校微生物污染状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较为全面的学校卫生信息,为学校卫生治理和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杜丽蓉[8](2016)在《包头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涉及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在检测某一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的质量的重要指标中,食品安全问题占了重要的一席。近几年,随着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人类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唤醒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各级政府面对肆意滥用苏丹红、违规添加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从未停止过努力,但慢了节拍的政府监督机制与所体现出的诸多弱点也在考验着民众对政府及食品市场的信任度。本研究以包头市为例,通过对实践调查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效果的分析,梳理出包头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包头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应对措施。(1)加大整合各部门职能的力度,建立立体安全监管网和食品安全监督网,从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2)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健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3)积极完备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明确责任,强化监督,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总之,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一个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建设完善,需要立法的健全规范、政府的有力监督以及企业的诚信经营,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广大消费者的监督。只有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发挥各方面的机能,协调合作,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局面,才能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与缓和,才能消除食品消费恐慌,从源头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从而为市民构建出健康、卫生、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为推动全市的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李冈[9](2013)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对外防御的重要屏障,其社会稳定与否,不仅影响着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产生直接影响。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与周边国家接壤,与其他国家共有漫长的边界,具有边境的开放性、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多层性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等特点。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否,历来都是各朝各代高度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更加重视。1952年2月,正式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被载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行;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十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各种矛盾不断出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以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也时刻窥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企图寻找干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总体来看,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整体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由于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敌对势力挑唆、历史遗留问题、文化冲突以及利益纠纷等因素,不时引发一些社会稳定问题。同时,随着沿边开放的推进,传统的边界效应进一步弱化,民族一体化、宗教一体化、生产要素跨境流动进程加快,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方面的错位,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以及传统的区域管理模式形成了挑战,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效落实和实施带来一些影响。此类现象,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突发事件中可见一斑。如何有效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只有真正查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才能保持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才能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找到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社会维稳方式,同时,结合实际,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包头市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包头满都拉口岸开放等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和与蒙古国等周边国家对外交往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凸显,对地区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由于包头市地处边疆民族地区,且经济相对发达,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立足包头开展社会维稳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作为从包头市基层政府成长起来的干部,笔者亲身见证了许多社会稳定问题的出现和相关事件的发生,也参与了对一些事件的应对和处置,积累了大量素材,同时,也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维稳方式进行了一些思考。本文运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相关理论,对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及其维稳,我国历代及国外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维稳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例,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稳定现状,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维稳基本情况入手,对影响包头市社会稳定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并从基本对策,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提升危机管理能力和加强社会秩序与创新管理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意在对有效解决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社会稳定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崐[10](2009)在《新形势下的西北农村中小学校建筑计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依旧是制约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目前,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形势。首先是学龄人口的不断下降致使生源不足成为了该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农村人才的需求以及农村居民对于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需求与目前仍旧比较低下的农村教育质量产生了比较大的矛盾。而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投入,给西北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次研究立足于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历史机遇,从建筑计划学的角度出发,对于该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以期对于今后的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建设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本文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形成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体系,即建立核心学校、普通学校、教学点三位一体的完善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并针对每一个类型的规模、服务范围、半径等要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论述,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指标和原则;2.树立三教统筹的“农村大教育”观念,在办学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因地制宜,以多种方式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着力探讨农村中小学具有开放潜力的功能单元与社区文教资源相互整合的可能性和方法,进而提出新型农村中小学功能构成方式及校园空间布局模式,为西北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3.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农村地区教学点被大量撤并,但从长远来看,这仅仅是阶段性产物,建立以“村”为基本单位的农村文教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本文提出将传统教学点与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文化站(室)等社区文教机构合并设置的思路,从而形成资源共享、有机共生的农村基层文教机构——新型农村文教中心。本研究的特色是在目前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所面临新形势下,结合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从布点原则、功能构成、校园空间布局模式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探讨适应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发展需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目前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环境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同时,本次研究所提出的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原则和方法对于缓解农村文教投入不足,形成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农民教育相结合的“农村大教育”环境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包头市学校校内食品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市学校校内食品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与启示
    三、概念界定
        (一)校医
        (二)中小学校医队伍
        (三)校医队伍建设
        (四)专业化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的现状调查
    一、队伍结构现状
        (一)基本信息
        (二)学历专业方面
        (三)工作年限方面
    二、校医专业素质现状
        (一)校医对岗位的角色定位及角色认同方面
        (二)校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
    三、校医队伍管理现状
        (一)机构建设方面
        (二)薪酬管理方面
        (三)人事管理方面
第二章 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专业校医队伍规模急需扩大
    二、校医专业素质水平偏低
        (一)校医对自身岗位认识有误
        (二)校医岗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
        (三)校医教育和宣传技能有待提升
    三、校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一)校医职称晋升机制不系统
        (二)校医工资水平偏低
        (三)校医考核体系不健全
        (四)校医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
    四、校医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五、学校卫生工作相关政策法规亟待更新完善
        (一)学校卫生工作法规制度更新不及时
        (二)学校校医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完善
第三章 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上海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体系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三)创建专业学科,增加人才储备
        (四)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二、广州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完善管理机构,建设健康促进中心
        (二)构建新模式新机制,破解校医配置难题
        (三)提升管理水平,助力卫生健康促进事业
        (四)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第四章 加强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联动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二、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健全校医管理制度
        (一)健全校医操作规范制度
        (二)健全中小学生体检制度
        (三)制定校医卫生设备使用操作规范
    三、创新管理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重视校医工作,创新管理模式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工作环境
        (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样校医室建设模式
        (四)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校医专业素质水平
        (一)设立新专业,提升校医队伍基本水平
        (二)明确校医岗位职责,树立专业意识
        (三)加强校医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大培训力度
        (四)提高校医医德水平,提升校医服务意识
    五、创新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校医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
        (一)提高重视激活校医工作热情
        (二)通畅校医职称晋升渠道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医薪酬保障制度
        (四)创新完善中小学校医考核制度
        (五)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校医队伍发展情况调查问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2)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
        1.1.2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
        1.1.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需求
        1.1.4 巩固体育技能和愉悦身心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的研究基础
    2.1 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2.2 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历程
    2.3 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
    2.4 学校体育目标的演变过程
        2.4.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历程
        2.4.2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历程
3 文献综述
    3.1 国内外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3.1.1 国内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3.1.2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对比分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5.1 苏州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5.1.1 苏州高新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内容情况
        5.1.2 苏州高新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
        5.1.3 苏州高新区小学课余体育竞赛开展情况
    5.2 学校领导对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
        5.2.1 学校领导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支持情况
        5.2.2 学校领导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5.3 体育教师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认知与学习情况
        5.3.1 体育教师对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5.3.2 体育教师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知情况
        5.3.3 体育教师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学习情况
    5.4 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5.4.1 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5.4.2 课余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5.4.3 课余体育竞赛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5.5 学生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5.5.1 学生参与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5.5.2 学生喜欢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5.3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5.5.4 学生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建议
    5.6 各校体质健康状况
    5.7 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5.7.1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5.7.2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5.7.3 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与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分析
    (二)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的几点启示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案例组成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
    (一)案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附录2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理由
附录4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5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开发策略汇总表
附录6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附录7 蒙草草博园研学旅行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致谢

(4)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一)概念界定
        1.流动人口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二)理论基础
        1.公平正义理论
        2.社会治理理论
        3.新公共服务理论
        4.人口流动“推——拉”理论
        5.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二、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一)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征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扩大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恋观发生变化
        4.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可支配性收入少
    (三)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动因分析
        1.流出地的推力作用
        2.流入地的拉力作用
        3.国家政策的助力作用
    (四)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影响
        1.促进了流入地的社会发展
        2.增加了流入地服务与管理的压力
        3.提高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能力
        4.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存在困难
三、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现状
    (一)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组织与职能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体制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职能分工
    (二)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措施
        1.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建设
        2.制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制度规范
        3.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社区建设
        4.推进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5.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权益
四、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济权保障不充分
        2.服务与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
        3.饮食习惯未得到充分尊重
        4.随行子女入学难
    (二)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工作理念存在偏差
        2.社会化程度低
        3.制度不完善
        4.法治不健全
        5.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
        6.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素质不够
五、优化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借鉴区内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经验
        1.区内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经验
        2.区内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启示
    (二)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法治建设
        1.完善现有法律法规
        2.增加和完善相关条例内容
        3.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法
    (三)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长效机制
        1.建立政府部门协调机制
        2.完善社会联动机制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四)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式
        1.搭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信息管理平台
        2.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式
    (五)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社会治理
        1.构建互嵌式城市社区
        2.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融入社区
        3.丰富社区民族文化资源
        4.吸引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六)提高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的能力
        1.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素质
        2.加强社区管理工作人员能力
    (七)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重点领域建设
        1.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设施
        2.加强城市清真食品监管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研究 ——以简阳市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1、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类型
        2、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成因
        3、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
        4、中小学校园安全对策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访谈和问卷结构说明
    (四)调查访谈与问卷结果分析
        1、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比较高
        2、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类型多样
        3、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多样
        4、简阳市农村初中预防与应对校园安全事故的措施不够完善
二、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
    (一)学校原因
        1、学校安全教育不足
        2、学校安保措施和制度不够完善
        3、学校安保措施实施力度不够大、管理不够到位
        4、部分学校校区多、距离远、管理难度较大
        5、学校安保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6、部分学校设施设备陈旧、不齐全、不规范
        7、学校教师和领导在维护学校安全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高
    (二)教育者原因
        1、学校安全管理者原因
        2、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原因
        3、家长原因
    (三)受教育者原因
        1、学生安全意识较弱
        2、学生间矛盾、跑跳打闹、翻围墙偷跑出校园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体质异常学生和体弱多病学生也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4、乘坐资质不全或者超载的交通工具
    (四)社会原因
        1、简阳市农村社会闲散人员对农村初中学生造成伤害
        2、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周边三无食品隐含严重安全隐患
        3、简阳市农村初中学校园周边周边游戏娱乐场所严重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
        4、各社会行政部门对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地区职责履行不到位
三、预防与应对农村初中校园安全事故的措施
    (一)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二)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监管
    (四)物防、人防、技防相结合
    (五)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学习
    (六)社会其他各部门积极认真履行相关职责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访谈和问卷调查
附录2 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访谈
附录3 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4 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5 简阳市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调查问卷(家长)
后记

(6)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我国学校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饮食微生物
    1.1 饮用水和饮水机
    1.2 食堂公共餐具
    1.3 食品卫生
2 公共场所微生物
    2.1 室内空气
    2.2 教室教学设施
    2.3 公用电脑
3 个人微生物
    3.1 牙刷
    3.2 水杯/茶杯
    3.3 手机
4 小结

(8)包头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品安全的界定
    1.2 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发生环节和表现
        1.2.1 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1.2.2 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环节
        1.2.3 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
    1.3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1.3.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3.2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4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1.4.1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4.2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1.4.3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不足和隐患
    1.5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6 选题背景
    1.7 选题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包头市食品安全监管方法及存在问题
    2.1 包头市食品安全监管方法
        2.1.1 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责任体系
        2.1.2 稳步推进的监管长效机制
        2.1.3 初见成效的集中专项整治
        2.1.4 比较规范的开展日常监管工作
    2.2 包头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2.1 体制调整和职能整合暂时没有全覆盖
        2.2.2 监管经费投入不足,验测设备配备不足
        2.2.3 动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2.2.4 部分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
        2.2.5 安全监管队伍的全面建设不足
        2.2.6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2.3 进-步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2.3.1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2.3.2 进一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
        2.3.3 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2.4 小结
第三章 民众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评价的例证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1 调查问卷的目的
        3.1.2 调查问卷的内容
        3.1.3 调查问卷的时间
        3.1.4 调查问卷的对象
        3.1.5 调查问卷的收发情况
    3.2 调查问卷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3.2.1 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的统计分析
        3.2.2 民众对包头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满意度统计分析
        3.2.3 民众对包头市政府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知晓程度的统计
        3.2.4 被调查民众对包头市政府采取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意见和建议的统计
    3.3 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
        3.3.1 确定具体的影响因素
        3.3.2 模型的构建与相关变量的说明
        3.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多民族国家的边疆地区及其维稳
    1.1 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国家稳定的表现
        1.1.1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表现
        1.1.2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成
    1.2 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分析研究的理论视角
        1.2.1 政治文化方面
        1.2.2 社会结构方面
        1.2.3 政府职能方面
        1.2.4 社会政策的分析
    1.3 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
        1.3.1 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
        1.3.2 政治方面的影响因素
        1.3.3 社会矛盾的影响因素
    1.4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意义
        1.4.1 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
        1.4.2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4.3 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2章 我国历代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维稳模式
    2.1 我国边疆传统治理模式分析
        2.1.1 历史回顾
        2.1.2 当代发展
    2.2 我国近现代社会维稳模式及其经验教训
        2.2.1 我国近代治安机构向多层次、多职能方向发展
        2.2.2 当代中国治安体制与国家政权建设
    2.3 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对民族地区的影响
        2.3.1 影响边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要素
        2.3.2 造成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多发的成因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社会稳定现状
    3.1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稳定基本情况
        3.1.1 内蒙古自治区区情
        3.1.2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情况
    3.2 包头市基本情况
        3.2.1 包头市自然状况
        3.2.2 包头市经济发展现状
        3.2.3 包头市社会发展现状
        3.2.4 包头市民族宗教发展现状
    3.3 包头市社会维稳现状
        3.3.1 包头市民族基本情况
        3.3.2 高度重视群体性事件对于包头市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4章 影响包头市社会稳定问题的原因研究
    4.1 政治方面的影响
        4.1.1 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竣
        4.1.2 社会参与和诉求表达日益增多
        4.1.3 对敌斗争形势仍然错综复杂
    4.2 经济方面的影响
        4.2.1 经济发展不平衡
        4.2.2 企业改制进入攻坚阶段
        4.2.3 城镇建设触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
        4.2.4 经济发展与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4.3 民族宗教方面的影响
        4.3.1 宗教对于社会稳定的作用和影响
        4.3.2 宗教活动对维护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4.3.3 非法宗教活动威胁到地区稳定和安全
    4.4 社会方面的影响
        4.4.1 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
        4.4.2 社会矛盾显性化
        4.4.3 社会管理创新不足
    4.5 其他方面的影响
        4.5.1 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4.5.2 干部队伍素质需提高
        4.5.3 国际影响日益增大
第5章 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对策研究
    5.1 先进国家处理民族边疆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对策
        5.1.1 政策体系
        5.1.2 国外社会治理经验对我国当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5.2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本对策
        5.2.1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
        5.2.2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5.2.3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
        5.2.4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民生发展
    5.3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几种模式探索与尝试
        5.3.1 建立公平公正的司法机制
        5.3.2 建立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5.3.3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5.3.4 建立应对危机管理机制
        5.3.5 建立工作责任追究机制
        5.3.6 建立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形势下的西北农村中小学校建筑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1.1.1 顺应国家的方针政策,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1.1.2 促进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及建筑设计发展
        1.1.3 从环境行为研究入手,探讨农村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及分析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农村的概念
        1.3.2 农村中小学分类
    1.4 西北地区分类方式研究
        1.4.1 地貌分区
        1.4.2 自然环境分区
        1.4.3 人口密度分区
        1.4.4 经济发展水平分区
        1.4.5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西北地区分类方式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布点原则及适宜的规模和服务半径研究
        1.5.2 西北农村地区教育模式及相应的教育建筑设计研究
        1.5.3 适应西北农村地区特点的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服务功能单元研究
        1.5.4 西北农村地区新型教学点发展模式研究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的研究方法
        1.7.1 调研方法
        1.7.2 调研工作简介
        1.7.3 分析方法
        1.7.4 实验
        1.7.5 论文写作说明
2 国内外教育先进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启示
    2.1 欧美等国乡村教育信息化策略的启示
        2.1.1 瑞典的乡村教育理念及策略
        2.1.2 美国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政策和原则
        2.1.3 英国教育行动区计划
        2.1.4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远程教育发展
    2.2 日本中小学建筑抗震安全性设计启示
        2.2.1 重视法律法规,严格审查建筑抗震性能
        2.2.2 对于中小学校现状调查非常重视,定期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评估
        2.2.3 中小学校建筑震后修复措施
        2.2.4 中小学校设施与社区共享——作为社区避难场所使用
        2.2.5 对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启示
    2.3 我国台湾地区农村中小学建筑设计启示
        2.3.1 台湾地区现代基础教育发展沿革
        2.3.2 当代台湾地区基础教育特点
        2.3.3 台湾地区农村中小学设计理念
        2.3.4 台湾地区农村中小学功能构成分析
        2.3.5 台湾地区农村中小学设计实例分析
    2.4 小结
3 西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中小学校现状
    3.1 西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农村教育
        3.1.1 西北地区经济状况分析
        3.1.2 西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1.3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教育的关系
    3.2 西北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农村教育
        3.2.1 小城镇的作用
        3.2.2 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水平
        3.2.3 西北地区农村教育状况
    3.3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所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统计及分析
        3.3.2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3.3.3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发展现状问题
    3.4 小结
4 新形势下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以陕西为例
    4.1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沿革
        4.1.1 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农村基础教育起步阶段
        4.1.2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农村基础教育高速发展的阶段
        4.1.3 20世纪90年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促使农村基础教育产生了跨越式发展
        4.1.4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21世纪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4.2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现状规模分析
        4.2.1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规模现状调查及分析
        4.2.2 服务规模过小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4.2.3 学校规模过大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教育管理成本提高,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4.2.4 确定学校规模应采取适度原则
        4.2.5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适宜规模测算
    4.3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规模测算结果验证研究
        4.3.1 勉县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4.3.2 西北农村地区各类型中小学适宜规模测算结果验证
    4.4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用地规模及建筑规模现状研究
        4.4.1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用地规模及建筑规模现状
        4.4.2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均用地及建筑面积现状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分析
    4.5 适应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特点的服务范围及半径研究
        4.5.1 农村地区中小学服务范围及半径现状调研
        4.5.2 各类型学校适宜服务范围及半径研究
    4.6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适宜规模、服务范围及半径
    4.7 小结
5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建筑计划研究
    5.1 现代中小学发展新趋势
    5.2 西北农村地区中学实例调研及分析
    5.3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功能构成研究
        5.3.1 学校功能设置应该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5.3.2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应该加强生活服务区建设
        5.3.3 教学单元需要能够支撑新型教学方式展开的多样化空间
        5.3.4 农村特色化教学用地及功能用房研究
        5.3.5 校园室外环境研究
    5.4 小结
6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空间布局方式
    6.1 国内外中小学空间布局发展趋势
        6.1.1 学校空间布局方式日趋强调开放性
        6.1.2 中小学校园各功能单元趋向组团化布置方式
        6.1.3 中小学校园布局模式更加注重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
    6.2 我国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总平面布局模式现状研究
        6.2.1 西北农村地区中学实例调研分析
        6.2.2 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总平面布局问题分析
    6.3 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建筑空间采取"主街式"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6.3.1 主街串联功能单元的布局模式对于营造适应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多层次教学空间更为有利
        6.3.2 主街连接功能组团形式的教学建筑对于建设用地的利用更为充分
        6.3.3 "主街式"与"单外廊式"布局模式之光环境比较
        6.3.4 "主街式"与"单外廊式"布局模式之噪音干扰比较
        6.3.5 "主街式"与"单外廊式"布局模式特征总结
    6.4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空间布局原则及策略研究
        6.4.1 分级开放原则及策略
        6.4.2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及策略
    6.5 小结
7 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服务功能单元研究
    7.1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相关概念及发展政策背景分析
        7.1.1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定义
        7.1.2 寄宿制学校分类方式
        7.1.3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服务功能区含义及构成要素
        7.1.4 我国农村地区推广寄宿制中小学校的政策背景分析
    7.2 国内外寄宿制中小学校发展现状
        7.2.1 国外寄宿制中小学发展状况
        7.2.2 国内寄宿制中小学发展状况
    7.3 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校发展现状调查
        7.3.1 调查学校总体概况
        7.3.2 寄宿制学校总体环境学生满意度调查
        7.3.3 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筑现状调查
        7.3.4 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现状调查及使用情况分析
    7.4 目前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服务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7.4.1 生活服务区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
        7.4.2 生活服务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结构
        7.4.3 生活服务区布局方式过于分散,难以形成高效、便捷的整体环境
        7.4.4 生活服务区建设标准过低
    7.5 生活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
        7.5.1 生活服务区功能构成分析
        7.5.2 生活服务区空间布局模式
        7.5.3 学生宿舍建筑设计
        7.5.4 生活服务中心设计
        7.5.5 生活服务区室外环境设计
    7.6 小结
8 新型农村教学点发展模式研究——复合型农村文教中心的构建
    8.1 农村地区教学点发展现状及作用
        8.1.1 固有教学点
        8.1.2 新增教学点
    8.2 教学点的撤并应谨慎,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8.2.1 盲目的撤销教学点导致部分低年级学生就学困难,学生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8.2.2 教学点的盲目撤销会导致学生失学的严重后果
        8.2.3 乡、村学校、教学点是农村社区文化、科技活动的中心
    8.3 农村文教中心与复合型农村教学点研究
        8.3.1 应正确认识农村教学点的作用,慎重对待教学点撤留问题
        8.3.2 西北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现状分析
        8.3.3 教学点可以与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合并设置
        8.3.4 农村文教中心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方式
    8.4 方案探讨
        8.4.1 探讨方案拟建基地背景情况分析
        8.4.2 文教中心方案功能构成及各功能用房数量和面积
        8.4.3 探讨方案设计
    8.5 小结
9 结论
    9.1 西北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9.2 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
    9.3 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建筑计划研究
    9.4 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9.5 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服务功能单元研究
    9.6 农村新型教学点发展与农村文教中心构建研究
    9.7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致谢

四、包头市学校校内食品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 吴茜. 河南大学, 2020(02)
  • [2]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吴小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D]. 张欣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研究[D]. 李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农村初中校园安全问题研究 ——以简阳市农村初中为例[D]. 赵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6]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7]我国学校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红,田晔,江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10)
  • [8]包头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D]. 杜丽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9]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为例[D]. 李冈.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10]新形势下的西北农村中小学校建筑计划研究[D]. 周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包头市学校食品卫生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