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中药贴膜治疗黄褐斑89例临床观察

针刺加中药贴膜治疗黄褐斑89例临床观察

一、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89 CASES OF CHLOASMA WITH ACUPUNCTURE PLUS HERBAL PASTE FILM(论文文献综述)

唐惠[1](2021)在《中医外治治疗黄褐斑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目前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中医外治治疗黄褐斑的文献研究较多,本文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医外治联合常规治疗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不同干预措施进行概率排序,拟筛选出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制定检索策略,通过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ari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中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中医外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黄褐斑的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员独立并严格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将提取的数据导入excel软件进行整理,对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最后采用Stata 16.0统计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8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包括3804名受试者,涉及17种干预措施,以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结局指标和次要结局指标,以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为效应指标。在临床有效率方面,38篇研究共涉及17项干预措施,大部分干预措施之间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结果可比,其中:(1)微针+TXA/HQ、针刺+Vc/Ve/GSH、穴位埋线+调Q1064、穴位注射+调Q1064、穴位埋线+针刺+TXA/HQ、针刺+TXA/HQ、穴位注射+TXA/HQ、微针+调Q1064均优于以TXA或HQ为主的治疗。(2)微针+TXA/HQ、面部刮痧+Vc/Ve/GSH、针刺+Vc/Ve/GSH、穴位埋线+调Q1064、中药面膜+调Q1064、穴位注射+调Q1064、针刺+TXA/HQ、穴位注射+TXA/HQ、微针+调Q1064、穴位注射+中药面膜+Vc/Ve/GSH均优于以Vc/Ve/GSH为主的治疗。(3)针刺+Vc/Ve/GSH、穴位埋线+调Q1064、中药面膜+调Q1064、穴位注射+调Q1064均优于以调Q1064激光为主的治疗。(4)微针+TXA/HQ、针刺+Vc/Ve/GSH、穴位埋线+调Q1064、穴位注射+调Q1064、穴位注射+TXA/HQ均优于中药面膜+TXA/HQ。(5)微针+TXA/HQ、针刺+Vc/Ve/GSH、穴位埋线+调Q1064、中药面膜+调Q1064、穴位注射+调Q1064、针刺+TXA/HQ、穴位注射+TXA/HQ、微针+调Q1064、穴位注射+中药面膜+Vc/Ve/GSH均优于中药面膜。(6)穴位注射+调Q1064、穴位注射+中药面膜+Vc/Ve/GSH均优于中药面膜+Vc/Ve/GSH。(7)其他干预措施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联合治疗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或单一面膜疗法。概率排序:穴位注射+调Q1064>穴位埋线+调Q1064>针刺+Vc/Ve/GSH>穴位注射+TXA/HQ>微针+调Q1064>针刺+TXA/HQ>穴位注射+中药面膜+Vc/Ve/GSH>微针+TXA/HQ>面部刮痧+Vc/Ve/GSH>中药面膜+调Q1064>穴位埋线+针刺+TXA/HQ>中药面膜+Vc/Ve/GSH>调Q1064>中药面膜+TXA/HQ>TXA/HQ>Vc/Ve/GSH>中药面膜。穴位注射+以调Q1064nm激光为主的治疗方案为最佳治疗方案的可能性最大,经检验局部不一致性不显着,结果的稳定性尚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18项研究共涉及13项干预措施,即微针+TXA/HQ、TXA/HQ、Vc/Ve/GSH、穴位埋线+调Q1064、调Q1064、中药面膜+调Q1064、穴位注射+调Q1064、中药面膜+TXA/HQ、穴位注射+TXA/HQ、微针+调Q1064、中药面膜、中药面膜+Vc/Ve/GSH、穴位注射+中药面膜+Vc/Ve/GSH。经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3项干预措施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相对于单纯的西医常规治疗,中医外治联合常规治疗能增强疗效,且安全性尚可。2.穴位注射联合调Q1064nm激光为主的治疗可能为最优治疗方案,由于该研究纳入的文献中,高质量的研究数量偏少,未来仍需更多的高质量研究的纳入进行支持及佐证。

杜晓燕[2](2021)在《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与单纯活血祛斑汤口服及单纯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后皮损状态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变化,评估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的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今后治疗黄褐斑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按照相关诊疗标准选取66例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平均分为倒膜组、中药组及联合组。倒膜组给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每周2次;中药组给予活血祛斑汤口服,每日2次,每次150ml;联合组予以活血祛斑汤配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三组总疗程均为12周;分别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且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有无变化,并及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在疗程结束后对治疗效果治愈及显效的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实验过程中经病例剔除,最后纳入63例进行统计分析,联合组20例,倒膜组21例,中药组2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经统计分析联合组、倒模组、中药组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两项评分相加得出皮损总评分,再计算出皮损总评分下降指数评定治疗前后12周的疗效评判。(1)三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皮损面积、皮损颜色、皮损总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在治疗12周后的总疗效方面具备差异性(P<0.05),且在两两比较中,联合组与倒膜组、中药组均有显着差异,联合组痊愈率20%,显效率为55%,有效率为10%;倒膜组痊愈率4.8%,显效率为9.5%,有效率为33.3%;中药组痊愈率4.5%,显效率为36.4%,有效率为27.3%。(3)复发率方面:联合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15例,复发2例;倒膜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3例,复发1例;中药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9例,复发2例。三组比较分析,不具备差异性(P>0.05)。(4)不良反应方面:中药联合倒模组(联合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单纯倒模组、口服中药组分别出现1例不良现象。结论:1.活血祛斑汤联和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在改善黄褐斑皮损症状、中医证候、生活指数质量方面优于单纯中药口服及中药倒模外敷治疗。2.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陆娟娜[3](2020)在《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近20年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进行统计分析黄褐斑针灸的主要腧穴,探讨其选穴特点、配穴规律为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文献来源:收集1999年1月至2020年1月20多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检索入口:关键词、主题词、标题,检索式为:黄褐斑、针刺、针灸治疗;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明确诊断黄褐斑或肝斑,治疗方法、穴位选取明确;治疗过程中,必须以针具刺穴位;穴位纳入标准:参照临床上十四正经穴位和奇穴给予鉴定。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未涉及十四正经及经外奇穴,不以研究十四正经或经外奇穴为目的。文献数据处理:根据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之后进行人工分类、整理,将相关穴位经络等资料输入微软Office中的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92篇,其中包括了 14144个黄褐斑病例,纳入文献中专注研究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有17篇文献,专注个别证型有23篇,专注火针治疗黄褐斑有5篇,专注穴位注射4篇;本次研究共录得102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1307次,当中有25个穴位使用频次超过15次;三阴交穴(106)使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阿是穴(104)足三里(101)、血海(83)、曲池(68)、肝俞等常用穴;使用次数和使用频次在经络统计中足太阳膀胱经有17个经穴,选用频次达276;足太阴脾经有6个经穴,选用频次达205;足阳明胃经18个经穴,频次197;手阳明大肠经占5个穴位频次为154;督脉占8个穴位频次为81。在配穴规律,三阴交-足三里这对穴位同现频次在本研究为最高77次;其次为血海-三阴交频次为64次,第三为血海-足三里频次为58次。临床选穴配穴上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经的其他穴,作个体化治疗。结论:从研究结果看出,治疗黄褐斑首选三阴交穴,而在平时针灸治疗上,依次选用的穴位为足三里、血海、曲池和肝俞等多医者选用而确切有效的穴位;同时,可依次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中选择其他穴位协助。在配穴中,可选三阴交配足三里为主要配伍处方。

王婷婷[4](2020)在《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滴速变化对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利用黄褐斑的中医证候评分和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进行疗效评价,利用自评量表进行舒适度评价,探索使药物保留时间较久的滴药速度,探索出一个疗效高、舒适度佳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并符合肝郁气滞型的黄褐斑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称为高速灌肠组、中速灌肠组、低速灌肠组。在保证药液温度、灌肠管插入深度、灌肠压力等一致的情况下,改变滴药速度,使高速灌肠组灌肠速度控制在80-90滴/分,中速灌肠组控制滴速为60-70滴/分,低速灌肠组控制滴速为40-50滴/分,治疗均予以逍遥散灌肠,并辅以玉容散敷面。治疗以15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治疗3疗程记录患者黄褐斑MAS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在每次治疗后记录药物直肠保留时间及进行舒适度自评。统计数据后,利用SPSS20.0进行疗效及舒适度的评价。结果:(1)治疗疗效比较本研究治疗结束后,高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0人,显效3人,好转10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65%;中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1人,显效8人,好转10人,无效1人,有效率为95%;低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0人,显效4人,好转9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6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组间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舒适度及药物直肠保留时间比较三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三组舒适度不全一样,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药物直肠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三组保留时间不全一样,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逍遥散直肠滴注可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同时,滴速的变化会影响药物在直肠的保留时间,影响药物吸收效果,也影响到患者灌肠时的舒适感,以60-70滴/分的滴药速度为佳。

周梅[5](2020)在《中药内服联合水光针注射和微针治疗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运用中药内服联合水光注射及微针疗法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寻找可以一种可以治疗黄褐斑的方案,且该方案安全、可靠、显效的行之于临床运用中,为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提供可以参考的新思路。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这段时间内,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凤凰门诊部的女性黄褐斑患者中肝郁气滞证89例,并符合本实验设定的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将89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44),采用水光疗法注射联合微针治疗,每四周进行一次水光注射或微针;治疗组(n=45),在对照组进行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以柴胡疏肝散为内服中药主方加减,一剂/日,分两次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治疗周期为三个月。治疗前,两组黄褐斑患者有关年龄大小、病程长度及治疗前皮损总积分数等,经统计学分析,数据表现为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期间随访患者,了解并观察记录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在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三个月治疗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积分(皮损面积、颜色),统计后对比分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结果:1、经中药内服联合水光注射和微针疗法治疗后,总计为95.56%的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值(p<0.05)说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治疗后黄褐斑皮损评估的总积分、面积积分、颜色积分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且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各项积分(皮损、面积、颜色)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都无不良反应。结论:两组黄褐斑患者的皮损症状在治疗后都有明显的改善,但经统计后治疗组有更高总有效率,且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内服联合水光注射和微针疗法对于黄褐斑临床疗效的提高有确切且明显的效果。

李文鹤(Lee Man-hork)[6](2019)在《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焦虑症是中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透过收集和分析近20年来的脐针临床文献资料,总结脐针治疗情志疾病的操作规律,为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方案制定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包含“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部分。文献分析:计算机搜检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芳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四个主要的数据库,搜寻有关脐针疗法的文献报道。检索词为“脐针”或者“神阙针”,检索1999.1.1~2019.8.15期间国内发表的脐针文献,重点挖掘脐针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作统计分析。临床研究:纳入符合广泛性焦虑症诊断的患者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用脐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体针治疗。全部病例经中医辩证后按实证(肝气郁结证)及虚证(心肾不交证)施治。脐针组以医易脐针理论为指导,实证者脐部下针方位依次顺序为:震位、巽位、干位;虚证者下针依次取:坎位、离位、坤位、干位。两组疗程同为每周2次,5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0次,每次留针30分钟。疗效观察量表中,主要量表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证候积分表;次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纪录两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一个月及疗程结束后三个月,4个不同时点主要及次要评价量表的积分数据,分析当中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用平均标准偏差(±)测试水平设定为a=0.05。正态分布数据,两个独立的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T Test);两个独立的样本组两者之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或多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四格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文献分析:搜出有关脐针文献71篇,符合用作临床研究的文献有42篇,共获得到7类病症系统,32种病症。脐针治疗疾病按文献数量排序,失眠8篇文献占19%,连同其他情志相关文献共12篇,占整体文献量28.57%,临床治疗平匀有效率为93.27%,说明脐针有效治疗情志病。治疗规侓以治疗总疗程为20日,治疗间隔为每日一次,留针时间以30分钟最为常用,针刺操作讲求进针方位次序,八卦方位使用频次最高是坎位和离位。常用评价量表为中医临床证候量表、HAMA、PSQI。临床研究:过往未见有专研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纳入患者64例,完成61例,脐针组31例,体针组30例。两组治疗后主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总积分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脐针和体针都能改善焦虑症状态。治疗后,HAMA、SAS、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5),即两组在改善焦虑状态的效果相若。但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显示,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示脐针组的持续疗效胜过体针组。治疗后三月个,两组患者的HAMA、SAS、中医症候总积分都见反弹,脐针组HAMA、SAS和体针组比较,有统针差异(P<0.05),效果优于体针组,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现相似,患者症状都见改善,两组之间无差统计差异(P<0.05),治疗结束一个月后随访,脐针组持续有效,体针组则出现复发情况,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脐针组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和PSQI在治疗后第三个月随访,脐针组出现大于体针组的反弹,提示脐针组在治疗后三月个,在改善中医证状和失眠症状方面的疗效减退,虽然脐针组量表积分表现仍较体针组为优,但在统计学上,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被认为两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素和中医证候的疗效相若。从患者治愈程度比较,脐针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有效率为74.19%;体针组有效率为43.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为P=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脐针较体针组更有效地改善焦虑症状。治疗一个月后,脐针组HAMA的有效率为80.65%;体针组有效率为36.67%;三个月后随访,脐针组HAMA有效率为77.42%;体针组有效率为23.33%,两组在三个阶段的治疗有效率,都存在明显有差异(P<0.05),脐针治疗改善广泛性焦虑症中长期效用而言,较体针组有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及三个月随访脐针组和体针组在总有效率方面,P值分别为P=0.29(P>0.05)及P=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后及三个月随访,中医症状方面获得的改善情况相若。但脐针在治疗后一个月,有效度优于体针组P=0.00(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脐针组和体针组在全部临床研究治疗过程中,匀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脐针临床应用于治疗情志病的疗效显着,目前临床缺乏脐针疗法临床操作规律及脐针应用于广泛性焦虑症研究。透过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更胜或等同体针,脐针在治疗后一个月的有效度明显较体针为优,初步填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杨雨晴[7](2019)在《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应用玉容散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内外合用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多的思路借鉴。方法:选择7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桃红四物汤口服,每日3次,每次100ml,每日1剂;治疗组给予玉容散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口服,面部熏蒸每3日1次;两组均口服维生素E 0.1g/次,1次/d,维生素C 0.2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第2周、第4周、第8周、治疗结束(第12周)观察记录患者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中医兼证及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结束后对治疗效果治愈及显效的患者进行三个月的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最终对两组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疗效分析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64%。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复发率分析治疗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共19例,复发2例;对照组中,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共4例,复发1例。两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两组均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组共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轻度不良反应。两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容散中药熏蒸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在皮损改善方面优于口服桃红四物汤,中药熏蒸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中药对照组,值得进一步研究。

冯铄晴[8](2019)在《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黄褐斑的联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和新思路。方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对照组在E光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后,对比治疗前后皮损及症状积分,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69例临床病例,其中治疗组实际完成35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7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43%,愈显率77.14%。对照组实际完成34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56%,愈显率52.94%。(1)总疗效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总有效率、愈显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两组间皮损指标比较:在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间皮损面积、颜色、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间皮损颜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皮损面积、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间皮损面积、颜色、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皮损面积、颜色、总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皮损面积、颜色、总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1个疗程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对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均有改善,且疗效随治疗时间而愈加显着;同时此次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起效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故本次研究表明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是联合治疗黄褐斑的可行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推广应用。

刘力源[9](2016)在《腹四针结合耳针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腹四针结合耳针,对肝肾阴虚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并设立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治疗前后黄褐斑患者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皮损总评分的变化,客观评价腹四针结合耳针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肾阴虚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四针结合耳针,对照组采用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做出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组基本治愈2例,显效1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基本治愈1例,显效6例,好转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治疗方法的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治疗前后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黄褐斑的皮损面积和颜色。(3)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皮损面积评分下降幅度、皮损颜色评分下降幅度、皮损总评分下降幅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黄褐斑皮损面积和颜色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4)两组黄褐斑患者共60例,其中病程在3年以内的患者有25例,基本治愈3例,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病程大于3年的患者有35例,基本治愈0例,显效10例,好转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病程越短,疗效越好。(5)两组黄褐斑患者共60例,其中年龄在40岁以内的患者31例,基本治愈3例,显效16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29例,基本治愈0例,显效6例,好转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59%。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结论(1)针刺组与口服维生素组对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均有效果,针刺组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维生素组。(2)黄褐斑患者的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提示:早发现早治疗能提高对黄褐斑的疗效。

冯沛,孙亦农[10](2014)在《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优化黄褐斑的针药结合治疗方案,笔者对近年来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临床结果表明,针刺结合中药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不仅疗效可靠,而且不良反应少。

二、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89 CASES OF CHLOASMA WITH ACUPUNCTURE PLUS HERBAL PASTE FIL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89 CASES OF CHLOASMA WITH ACUPUNCTURE PLUS HERBAL PASTE FILM(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治疗黄褐斑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1.1 文献检索方式
        1.2 文献检索步骤
        1.2.1 检索策略
        1.2.2 中文检索词
        1.2.3 英文检索词
        1.2.4 制定检索式
    2 文献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4.1 文献筛选
        4.2 资料提取
    5 文献质量评价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文献筛选结果
    2 文献基本特征
    3 文献质量评价
    4 有效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
        4.1 网状证据图
        4.2 异质性检验
        4.3 一致性检验
        4.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4.5 概率排序
        4.6 发表偏倚检测
    5 不良反应发生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
        5.1 森林图
        5.2 网状证据图
        5.3 一致性检验
        5.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讨论
    1 研究背景
        1.1 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
        1.1.1 激素水平
        1.1.2 光损伤
        1.1.3 遗传基因易感性
        1.1.4 氧化应激
        1.1.5 炎症反应
        1.1.6 屏障受损
        1.1.7 其他
    2 结果分析
        2.1 证据质量评价
        2.2 网状meta结果
    3 黄褐斑的优化方案与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2)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入选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观察内容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病例脱落情况
    3.2 治疗前相关资料比较
    3.3 疗效结果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4.小结
讨论
    1.立题依据
    2.立方依据
        2.1 活血祛斑汤
        2.2 中药面膜方
    3.组方分析
        3.1 活血祛斑汤的组成及药物作用
        3.2 单味药物分析
        3.3 中药面膜方
    4.WOOD灯临床检测分析
    5.石膏倒模疗法分析
    6.中医药对黄褐斑作用机制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3)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1 病名探讨
        1.1.2 病因病机
        1.1.3 古代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1.1.4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现状
        1.1.5 近现代针灸用穴规律研究
        1.1.6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第二章 针灸选取规律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来源
        2.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3 文献的选择
    2.3 研究过程
        2.3.1 文献纳入
        2.3.2 纳入文献的年份分布
        2.3.3 纳入文献的资料整理
    2.4 研究结果
        2.4.1 腧穴使用统计
        2.4.2 腧穴经络分布统计
        2.4.3 非针刺方式的腧穴探讨
        2.4.4 针刺与其他疗法的联用
        2.4.5 治疗黄褐斑腧穴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
        2.4.6 腧穴配伍分析
        2.4.7 黄褐斑用穴的探讨
第三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治疗黄褐斑的经络
        3.1.1 三阴交穴
        3.1.2 阿是穴
        3.1.3 足三里
        3.1.4 血海
        3.1.5 曲池
    3.2 治疗黄褐斑的穴位
        3.2.1 足太阳膀胱经与黄褐斑
        3.2.2 足阳明胃经与黄褐斑
        3.2.3 足少阳胆经与黄褐斑
        3.2.4 督任二脉
    3.3 综合疗法
    3.4 黄褐斑选穴特点
    3.5 黄褐斑治疗规律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之处及展望
        4.2.1 不足之处
        4.2.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内分泌因素
        2.2 紫外线照射
        2.3 精神因素
        2.4 遗传易感性
        2.5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3 黄褐斑西医治疗
        3.1 系统药物治疗
        3.2 外用药物
        3.3 物理激光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黄褐斑的研究
        1 病因病机
        1.1 从脏腑论治
        1.1.1 从肝论治
        1.1.2 从脾论治
        1.1.3 从肾论治
        1.2 从瘀血论治
        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案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病例情况介绍
        4.2 一般资料分析
        4.3 三组治疗前MASI、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4.4 三组患者治疗后MASI评分
        4.5 三组疗效比较
        4.6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
        4.7 中医证候疗效
        4.8 舒适度评分
        4.9 药物保留时间
    5 结果
讨论
    1 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有效性的分析
    2 探索中药滴注速度的重要性
    3 选择证型为肝郁气滞型的原因
    4 逍遥散的治疗依据
    5 玉容散的原理探索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药直肠滴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5)中药内服联合水光针注射和微针治疗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临床分型
        1.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离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评估一般资料可比性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联合水光注射及微针疗法进行治疗
        2.2.2 对照组采用水光注射联合微针治疗
    2.3 疗效判定
        2.3.1 疗效判定标准
        2.3.2 评分方法及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总积分比较
    3.2 面积积分比较
    3.3 颜色积分比较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1.1 中医对“黄褐斑”病名的描述
        1.1.1 肝与黄褐斑的关系
        1.2 中医关于黄褐斑病因及病机的论述
        1.2.1 风邪
        1.2.2 湿邪
        1.2.3 燥邪
        1.2.4 劳伤
        1.2.5 情志
        1.2.6 饮食
        1.2.7 体质
        1.2.8 气血
        1.3 中医治疗方法
        1.3.1 中药辨证内服
        1.3.2 中医外治法
    2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2.1 西医病因病机
        2.1.1 遗传因素
        2.1.2 内分泌水平
        2.1.3 紫外线照射
        2.1.4 氧自由基
        2.1.5 皮肤血管因素
        2.1.6 炎症因素
        2.1.7 精神心理因素
        2.1.8 其他因素
        2.2 西医治疗方法
        2.2.1 局部针疗
        2.2.2 药物作用
    3 胡霜红对黄褐斑治疗的认识
        3.1 黄褐斑的因机证治
        3.2 柴胡疏肝散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
        3.3 水光注射联合微针疗法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
    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脐针疗法现代文献研究
        1.1.1 脐针文献数据分析
        1.1.2 脐针文献分析结果
        1.1.3 脐针疗法发展
        1.1.4 脐针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状况
    1.2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
        1.2.1 定义和症状特征
        1.2.2 诊断标准
        1.2.3 流行病学研究
        1.2.4 现代医学对焦虑症的病因认识
        1.2.5 焦虑症发病机理的认识
        1.2.6 广泛性焦虑症的西医治疗
    1.3 祖国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
        1.3.1 祖国医学对焦虑的认识
        1.3.2 广泛性焦虑症病因病机
        1.3.3 中医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状况
        1.3.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4 中止及剔除标准
        2.1.5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1.6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及样本量
        2.2.2 针灸处方
        2.2.3 操作方法
        2.2.4 针灸疗程
        2.2.5 材料选择
        2.2.6 注意事项
    2.3 观察方法
        2.3.1 患者基线特征
        2.3.2 疗效指标
        2.3.3 测量方法
        2.3.4 疗效评价
        2.3.5 统计方法
        2.3.6 安全性评价
    2.4 伦理原则
    2.5 附 研究实施流程图
    2.6 研究结果
        2.6.1 病例收集情况
        2.6.2 治疗前基本信息
        2.6.3 治疗前两组量表积分比较
        2.6.4 治疗后两组各量表积分比较
        2.6.5 临床疗效分析
        2.6.6 结果分析
        2.6.7 安全性评价
    2.7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脐针疗法理论内涵
        3.1.1 脐针的易学理论
        3.1.2 脐针的经络理论
    3.2 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依据
        3.2.1 脐针治先天之病
        3.2.2 脐针治心神之病
        3.2.3 脐针治脑髓之病
        3.2.4 脐针与肠-脑轴理论
    3.3 治疗GAD选穴依据
        3.3.1 治疗肝气郁结
        3.3.2 治疗心肾不交
    3.4 脐针与其他针法比较
    3.5 不足和展望
结言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一般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临床病因分型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与剔除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1.1 总体设计
        1.2 样本量计算
        1.3 随机分组
    2 技术路线图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玉容散中药熏蒸合口服加减桃红四物汤
        3.2 对照组:口服加减桃红四物汤
        3.3 药物及治疗用具来源
    4 注意事项
    5 治疗疗程及随访时间
    6 观察指标
        6.1 基本信息
        6.2 基本病史
        6.3 疗效观察指标
        6.3.1 皮损面积及颜色评分
        6.3.2 中医兼证症状评分
    7 疗效评定标准
    8 安全性评价
    9 随访
    10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
        2.1 两组入组及脱落情况
        2.2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2.3 两组年龄情况分析
        2.4 两组病程情况
        2.5 社会特征构成
        2.6 临床特征构成
    3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3.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3.2 两组皮损面积评分对比
        3.3 两组皮损颜色评分对比
        3.4 两组皮损总积分评分对比
        3.5 两组中医兼证改善情况分析
        3.6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
        3.7 复发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机及机制的认识
        2.1 黑素合成及转运降解等过程
        2.2 黑素合成、转运及降解过程中重要的酶、信号通路
        2.3 黄褐斑发病病机及机制
    3 中医治疗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病名溯源
        3.2 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现代中医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4 本研究治疗依据
        4.1 选用玉容散依据
        4.2 选用中药熏蒸依据
        4.3 选用加减桃红四物汤依据
    5 此次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样本量估算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来源
        2.3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药物及仪器设备
        3.4 治疗方案
        3.5 观察方法及指标
        3.6 疗效判定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4.2 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4.3 不良反应事件
        4.4 复发率比较
    5 讨论
        5.1 中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5.2 E光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
        5.3 立项依据
        5.4 组方分析
        5.5 药物功效及药理研究
        5.6 结果分析
    6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附录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仪器
    附录三:器材
    附录四:病例报告表
    附录五: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腹四针结合耳针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黄褐斑诊断标准
    2 纳入病例标准
    3 病例排除标准
    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5 入选病例数及来源
    6 分组
    7 基本资料
    8 治疗方法
    9 疗效评价
    10 数据处理
结果
    1 疗效比较
    2 影响因素
    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3 腹四针结合耳针治疗黄褐斑的理论基础
    4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配合中药内服
2 针刺配合中药面膜外用
3 穴位注射
4 穴位埋线
5 针灸其他疗法配合中药
6 综合疗法
7 结语

四、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89 CASES OF CHLOASMA WITH ACUPUNCTURE PLUS HERBAL PASTE FILM(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治疗黄褐斑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唐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D]. 杜晓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D]. 陆娟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D]. 王婷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药内服联合水光针注射和微针治疗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D]. 李文鹤(Lee Man-hork).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雨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铄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腹四针结合耳针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刘力源.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10]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 冯沛,孙亦农. 中医药导报, 2014(04)

标签:;  ;  ;  ;  ;  

针刺加中药贴膜治疗黄褐斑89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